2008年至2011年在郑州大学求学、读研,一晃已经是11个春夏秋冬的光景了。期间,也回去过几次,看了母校的夏和冬。广厦依然巍峨,学子依然勤勉,文化与韵味在继续积累和沉淀。
俗话说,物是人非。但,我觉得一个地方的生活,积累和遗留下来的,恰恰是人啊。即便是对环境中的物存在百般留恋,大多还是因为某个人,或者一群人。李涛、中义、瑞莹、丰翼、佳瑛,和我。我们6人,组建了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学硕士点2008级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。入学后,余丽教授透漏了在那么多优秀考生中,为何偏爱了我们六个。中义的论述逻辑、李涛的厚积薄发、佳瑛的乖巧、丰翼的灵气、瑞莹的大姐范儿,以及我的理科背景、主动作风、无限潜力等等。10多年后,李涛、中义已经是博士、教授、导师,丰翼成长为地市党的建设骨干人才,佳瑛已经是家乡的父母官,瑞莹在她的战线成为优秀的铁路系统职工,我,兜兜转转成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。我们关系都还很好,即便不时常联络,但在内心深处都给彼此一个位置,给予一份挂念。
(图:厚山 / 2011级校友 赵双龙)
厚山应该仍然饱含翠竹细流,只是眉湖咖啡让位给了眉湖小屋,也甚好。十多年间,我们的带头人余丽教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,院长、博导、学术带头人、互联网国际政治学领军人物、校特聘教授、郑州市高端人才等等。应该是在2017年春节前见了任俊英老师一面。此后,就再未谋面。任老师的温和、博学、近人是可以深刻感触到的,前几日看了她的新照片,依然慈祥满目,这,应该是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。学位点的另一位导师石杰琳老师还是那样的细心,每每给她发送祝福短信,总会及时收到回复,称谓往往是“亲”、“群涛”,仿佛再次看到她的满面笑容。

(图:厚山 / 2010级校友)
2019年底开启的新冠疫情持续三年了。为了不给组织添乱,这三年,再未踏入郑州半步。待疫情散去吧,再去看看山、观观水,见见人。作者:2011届硕士毕业生 李群涛